8.4-推理系统的运行期优化

推理系统类似传统的 Web 服务,需要应对不断增加的用户请求数量,提高吞吐量(Throughput),提升资源利用率(Utilization)。如图所示,本小节将围绕推理系统中涉及到的运行期(Runtime)优化,以及吞吐和效率问题进行展开。

8.4.1 推理系统的吞吐量

推理系统不仅要追求低延迟,在服务客户端请求的过程中,要提供高吞吐量请求服务的支持。推理系统需要高吞吐的目的:

  • 应对突发的请求数量暴增
  • 不断扩展的用户和设备的需求

推理系统达到高吞吐的常见优化策略有:

  • 利用加速器并行
    • 批处理请求(Request)
    • 利用优化的 BLAS 矩阵运算库,SIMD 指令和 GPU 等加速器加速,提升利用率
  • 自适应批尺寸(Batch Size)
  • 多模型装箱使用加速器
  • 扩展到多模型副本(Replica)部署

同时推理运行期的内存管理也会影响延迟和吞吐性能,我们在之后也会展开介绍。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介绍增加模型推理吞吐量的常用策略。

8.4.2 加速器模型并发执行

加速器的低效率使用常常由于所执行的负载的运算量不够高或者由于等待请求或 I/O 等造成资源空置和浪费。如图 8.4.2 所示,如果设备(Device)中只部署了单个模型,由于等待批处理请求,可能造成 GPU 空闲。

为了应对,单加速器运行多模型,推理系统可以通过时分复用策略,并发(Concurrent)执行模型[1],如图 8.4.3 所示,将等待时的计算资源分配给其他模型进行执行,提升整体的推理吞吐量(Throughput)和设备利用率(Utilization)。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伪代码实例进行模拟,我们启动两个进程,每个进程内不断的监测 GPU 利用率,如果利用率低于一定阈值,触发执行推理任务,此实例只是为了说明当前执行机制,没有采用中心化的调度方式。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import os
import time
...

def profile_gpu_util():
    # 通过 nvml 获取 GPU 利用率
    ...
    return util

def model_inference(model_path):
    # 指定深度学习推理
    ...
    return 

def model_task(model_path):
    ... 
    while True:
        # 判断利用率低于阈值,则执行推理
        if profile_gpu_util() < threshold:
            # 模型推理
            model_inference(model_path)
        # 睡眠一段
        sleep(interval)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创建模型 1 推理进程
    p1 = Process(target=model_task, args=('model1',))
    # 创建模型 2 推理进程
    p2 = Process(target=model_task, args=('model2',))
    p1.start()
    p1.join()

    p2.start()
    p2.join()

经典回顾

并发计算(Concurrent Computing)open in new window:“并发计算是多个计算在重叠的时间段内同时执行,而不是完全顺序执行的计算模式。并发计算是模块化编程的一种范例,整体计算任务被分解为可以同时执行的子计算任务。并发计算领域的先驱者包括 Edsger Dijkstra、Per Brinch Hansen 和 C.A.R. Hoare 等。并发计算的概念经常与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概念混淆,因为两者在很多资料被描述为在同一时间段内执行的多个进程。在并行计算中,执行发生在同一物理时刻:例如,在多处理器机器的不同处理器上,同时刻执行多个任务。相比之下,并发计算由重叠的进程生命周期组成,但执行不必在同一时刻发生,例如单核交替执行两个任务,一个任务I/O的时候让出计算核给另一个任务。”

8.4.3 动态批尺寸

例如,如下图所示,NVIDIA 所做的在 V100 上的推理性能基准测试[2],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批尺寸(Batch Size)不断增加,模型推理的吞吐量在不断上升,但同时推理延迟(Latency)在下降。

由于通过提升批尺寸(Batch Size)可以提升吞吐量[1],对于较高请求数量和频率的场景,通过大的批次可以提升吞吐量。但是推理系统要注意,没有免费的午餐,随着吞吐量上升的还有延迟,推理系统推理在动态调整批尺寸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延迟约束。

优化问题定义:

max_{BatchSize}: 最大批尺寸 Throughput: 吞吐量 BatchSize: 批尺寸

约束:

Latency: 延迟 Overhead: 其他开销(例如,组合,等待输入数据达到指定批尺寸) LatencySLA: 延迟服务等级协议(例如,100ms)

动态批处理尺寸(Batch Size)的尺寸增长和减少,在相关工作 Clipperopen in new window[1] 中有借鉴 Addi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crease (AIMD)open in new window 策略。

经典回顾

加性增加/乘性减少(AIMD)open in new window 算法:“是一种反馈控制算法,其被应用在TCP拥塞控制中。AIMD 将没有拥塞时拥塞窗口的线性增长与检测到拥塞时的指数减少相结合。使用 AIMD 拥塞控制的多个流最终将收敛到均衡使用共享链路。”

AIMD 在动态批尺寸中使用的策略:

  • 加性增加(Addictive Increase):
    • 将批次大小累加增加固定数量,直到处理批次的延迟超过目标延迟为止。
  • 乘性减少(Multiplicative Decrease):
    • 当达到后,执行一个小的乘法回退。例如,将批次大小减少 10%。
    • 因为最佳批次大小不会大幅波动,所以使用的退避常数要比其他应用场景使用的AIMD 方案小得多。

接下来我们以 NVIDIA Triton 推理服务器为例看实际系统中支持的动态批尺寸功能。NVIDIA Triton 支持动态批尺寸器(Dynamic Batcher)open in new window[3],动态批处理允许服务器组合推理请求,从而动态创建批处理。创建一批请求通常会增加吞吐量。动态批处理器应该用于无状态模型。动态创建的批次分布到为模型配置的所有模型实例。一般可以通过下面的流程实施:

以下步骤(参考 Triton 文档open in new window)是为每个模型调整动态批处理器的推荐过程。其还推荐,可以使用模型分析器open in new window自动搜索不同的动态批处理器配置。

  • 确定模型的最大批量大小 max_batch_size 。

  • 将以下内容添加到模型配置中以启用动态批处理器。默认策略是:动态批处理器将创建尽可能大的批次并且成批时不会耽误(和下面介绍的此配置相关 max_queue_delay_microseconds),直到最大批次大小(max_batch_size) 。

    dynamic_batching { }
  • 使用性能分析器确定默认动态批处理器配置提供的延迟和吞吐量,相比于上面提到的AIMD 策略,当前为人工介入,读者也可以将AIMD的思路应用于配置批尺寸的实验尝试中。根据性能约束,确定合适的批尺寸,之后再进行配置。 如果默认配置导致延迟值在您的延迟预算范围内,请尝试以下一种或两种方法来权衡增加的延迟以增加吞吐量:

    • 增加最大批量大小。max_batch_size 属性表示模型支持的最大批量大小,可用于 Triton 可以利用的批处理类型。
    • 将批处理延迟(Batch Delay)max_queue_delay_microseconds 设置为非零值,动态批处理器可以配置为允许请求在调度器中延迟有限的时间,以允许其他请求加入动态批处理。尝试增加延迟值直到超过延迟预算以查看对吞吐量的影响。
  • 大多数模型不应使用首选批尺寸(Preferred Batch Sizes)。仅当该批大小导致性能明显高于其他批大小时,才应配置首选批大小。 preferred_batch_size 属性指示动态批处理器应尝试创建的批处理大小。

下面的代码实例(参考 Triton文档)open in new window配置 Triton 应用动态批尺寸,并且配置首选批尺寸(Preferred Batch Sizes)为 4 或者 8。

  dynamic_batching {
    preferred_batch_size: [ 4, 8 ]
  }

8.4.4 多模型装箱(Bin Packing)

在延迟服务等级协议(SLA)约束下,模型在指定的GPU下按最大吞吐量进行分配,但是可能仍有空闲资源,造成加速器的低效率使用。

如图所示,有些设备(Device)上的算力较高,部署的模型运算量又较小,使得设备上可以装箱(Bin Packing)多个模型,共享使用设备。

如图所示,推理系统可以通过最佳匹配(Best Fit)open in new window策略装箱(Bin Packing)模型,将碎片化的模型(例如,model1和model2)请求由共享的设备进行推理。这样不仅提升了推理系统的吞吐(Throughput),也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Utilization)。装箱在数据中心资源调度中是经典与传统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系统抽象的很多问题会在不同应用场景与不同层再次出现,但是抽象出的问题与系统算法会由于假设和约束不同产生新的变化,所以系统工作本身既要熟悉经典,也需要了解新场景与变化趋势。

接下来我们以 NVIDIA Triton 推理服务器为例看实际系统中支持的动态批尺寸功能与策略。NVIDIA Triton 支持并发模型执行(Concurrent Model Execution)open in new window[4]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加速器。Triton提供了实例组(Instance-Group)的模型配置选项,它允许每个模型指定应该允许该模型的并行执行次数。 每个此类启用的并行执行称为一个实例。默认情况下,Triton 为系统中的每个可用 GPU 为每个模型提供一个实例。 如下面实例所示模型配置 ModelInstanceGroup 属性用于指定应该可用的执行实例的数量以及应该为这些实例使用的计算资源。实例组(instance_group)设置可用于在每个 GPU 上或仅在某些 GPU 上放置模型的多个执行实例。 这样相当于利用上面提到的装箱策略,提升并发度和加速器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例如,以下配置将在每个系统 GPU 上放置模型的两个执行实例。以下配置将在 GPU 0 上放置一个执行实例,在 GPU 1 和 2 上放置两个执行实例(实例来源open in new window)。

  instance_group [
    {
      count: 1
      kind: KIND_GPU
      gpus: [ 0 ]
    },
    {
      count: 2
      kind: KIND_GPU
      gpus: [ 1, 2 ]
    }
  ]

经典回顾

装箱(Bin Packing)open in new window:“装箱问题是一个组合优化问题,其中不同大小的物品必须装入有限数量的箱或容器中,每个箱或容器具有固定的给定容量,其方式为最小化使用的箱数量。该方法有许多应用,例如填充容器、物流车辆装载、大规模平台资源调度等。当前我们可以认为 GPU 是箱子,而模型就是要装入的物品,将运行时的模型调度抽象为装箱问题。”

8.4.5 内存分配策略调优

“All the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 -- Ernest Rutherford

由于设备或服务端内存是紧缺资源,推理系统常常也需要考虑做内存的分配策略的优化,进而能够服务更大的模型。当前深度学习的框架中默认提供内存管理器进行内存管理,进而减少设备 API 调用提升性能。有些推理系统通过插件化方式允许用户注册内存管理逻辑的回调(Call Back),例如,TensorRT 的 IGpuAllocatoropen in new window[5] 用于控制 GPU 分配的应用程序实现的类。如下面的代码实例,应用程序实现的回调(tensorrt.tensorrt.IGpuAllocator),用于处理 GPU 内存的获取。

classtensorrt.IGpuAllocator(self: tensorrt.tensorrt.IGpuAllocator)→ None
    __init__(self: tensorrt.tensorrt.IGpuAllocator)→ None
    allocate(self: tensorrt.tensorrt.IGpuAllocator, size: int, alignment: int, flags: int)→ capsule

经典回顾

库操作系统(Library Operating Systems)简称LibOS与外核(Exokernel)open in new window:“背后的想法是尽可能少地强制应用程序开发人员进行抽象,使他们能够对硬件抽象做出尽可能多的决定。这种低级硬件访问允许程序员实现自定义抽象,并省略不必要的抽象,最常见的是提高程序的性能。当前深度学习框架自身实现内存管理器,例如,默认 TensorFlow 获取全部 GPU 内存,进而通过框架自身内存管理器进行内存管理,减少 cudaMalloc 和 cudaFree 等设备内存分配与释放调用,本身类似库操作系统抽象,由框架和应用自身做对应资源管理进而提升性能。”

我们可以将内存管理问题抽象为以下的优化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下面模拟实例思考,如何通过 Swap 机制,将中间结果暂存在主存,等需要时再拷贝到 GPU 显存。但是这种方式减少内存同时会增加数据搬运的开销,读者可以静态估计权衡最优方案。

# 本伪代码实例使用 PyTorch 框架为演示
class Test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ni):
        super(block1,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ni, ni, 1)
        self.conv2 = nn.Conv2d(ni, ni, 3, 1, 1)
        self.classifier = nn.Linear(ni*24*24,751)

    def forward(self,x):
        residual = x
        out = F.relu(self.conv1(x))
        residual.cpu() # 下一步计算用不到,暂存到主存
        out = F.relu(self.conv2(out))
        residual.cuda() # 拷贝回 GPU 显存
        out += residual
        out = out.view(out.size(0),-1)
        return self.classifier(out)

model = TestModel(16)
x = torch.randn(1, 16, 24, 24)
output = model(x)

读者也可以参考相关工作(例如,DNNMem ESEC/FSE '20open in new windowvDNN MICRO '16open in new window等)进一步了解深度学习模型内存的分配占用分类和优化策略。

同时请读者对比和思考,推理内存管理和训练内存管理异同,以及相关工作趋势。

  1. 训练作业与框架内存管理:
    1. 张量为单位,有反向传播和权重更新,进而前向传播张量存活时间(Liveness)更久。
    2. 吞吐量为主要目的。
    3. 批尺寸大,对内存尺寸(Memory Size)要求更高。
  2. 推理系统内存管理:
    1. 张量为单位,无反向传播和权重更新,张量依赖少,用完即可释放。
    2. 延迟为主要约束。
    3. 服务端推理批尺寸小,但是边缘侧设备内存尺寸小约束强。

所以推理系统的内存管理可以借鉴传统 Web 服务和移动 APP 的内存管理设计思想结合深度学习负载特点进行设计。而训练作业更多工作朝着批处理作业或者延迟不敏感应用发展,一部分工作借助虚拟内存思想,靠“外存”(主存或者 NVMe 等高速存储)和异步化 IO 进行内存管理优化,例如 vDNN MICRO '16open in new windowNVIDIA Unified Memoryopen in new window 等工作,另一部分是从算法分析层面入手,从算法层面减少冗余( 本地不留副本与按序加载的 DeepSpeed ZeROopen in new window 等,其整体思路类似传统的参数服务器,按需加载权重到本地计算)或者重算(Gradient Checkpointingopen in new window等)。 例如,传统程序中,Facebook jemallocopen in new window 为服务端应用设计,其设计思路为:

  • 性能与并发管理:支持快速的分配回收,并发请求的内存管理,尽量减少锁争用问题。
  • 空间与碎片:减少元数据大小,根据应用选择块尺寸类型。
  • 工作负载驱动:隔离小对象,重用时优先使用低地址。
  • 全面考虑互操作:例如,操作系统交互方面的优化,减少页换出策略,减少激活页集合等策略。

同时 jemalloc 参考了大量已有的内存管理器的设计。希望以上的设计思路能启发读者针对推理服务特点设计区别于训练作业的内存管理策略。以上思路可以指导我们对数据中心推理服务的内存管理设计。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 8.4.6 进行内存管理观测与实验,深入理解深度学习的内存管理技术。

8.4.6 深度学习模型内存分配算法实验与模拟研究

此实验需要读者自行参考下面方式收集数据集。

(1) 数据获取

读者可以参考库中提供的脚本读取数据并了解数据模式。

  • 日志收集

我们通过下面的实例或者脚本进行深度学习作业的日志收集,进而获取张量尺寸信息,分配(Allocation)和释放(Deallocation)信息。

# 假设 TensorFlow 1.13 版本
export TF_CPP_MIN_VLOG_LEVEL=2 
python tf_infer.py # 程序中为常见的 TensorFlow 推理或训练程序
  • 张量分配与释放相关日志抽取,进而获取张量的大小与分配释放顺序

例如,其中一条张量分配日志如下

20XX-XX-XX 12:20:44.472769: I tensorflow/core/framework/log_memory.cc:35] __LOG_MEMORY__ MemoryLogTensorAllocation { step_id: 2 kernel_name: "vgg_16/pool3/MaxPool" tensor { dtype: DT_FLOAT shape { dim { size: 64 } dim { size: 256 } dim { size: 28 } dim { size: 28 } } allocation_description { requested_bytes: 51380224 allocated_bytes: 51380224 allocator_name: "GPU_0_bfc" allocation_id: 101 has_single_reference: true ptr: 140615920648192 } } }

分配张量日志实例与关键字

MemoryLogTensorAllocation

释放张量日志实例与关键字

MemoryLogTensorDeallocation

参考文档open in new window

(2) 评测指标设定

读者可以设计以下评测指标,进行算法策略设计:

  • 最小化时间开销
    • malloc()、free() 例程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快。
  • 最小化空间(Space)占用
    • 分配器不应该浪费空间,它应该从系统中获取尽可能少的内存,并且应该以最小化碎片(Fragmentation)的方式维护内存。碎片是程序不使用的连续内存块中的无法再分配的内存空闲浪费区域。
  • 最小化局部性(Locality)
    • 分配通常在彼此附近一起使用的内存块。 这有助于在程序执行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页面和缓存未命中。
  • 其他

(3) 算法实现与评测

读者可以选用以经典算法作为基准测试(例如,DNNMemopen in new window 中介绍的主流框架内存分配算法,或者传统内存分配器策略open in new window),设计新的算法,并通过收集的数据模拟,看能否提升当前目标,超越基准算法,并进行结果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或论文。

经典回顾

伙伴内存分配(Buddy Memory Allocation)open in new window:“伙伴内存分配技术是一种内存分配算法,它将内存划分为多个分区,以尽可能地满足内存请求。该系统利用将内存分成两半来尝试提供最佳拟合。根据 Donald Knuth 的说法,伙伴系统由 Harry Markowitz 于 1963 年发明,并由 Kenneth C. Knowlton 首次描述(1965 年出版)。 伙伴系统有多种形式。将每个块细分为两个较小块的那些是常见的变体。该系统中的每个内存块都有一个顺序(Order),其中顺序是一个整数,范围从 0 到指定的上限。n阶块的大小与成正比,因此块的大小正好是低一个阶块大小的两倍。 2 的幂块大小使地址计算变得简单,因为所有伙伴都在内存地址边界上对齐,该边界是 2 的幂。 当一个较大的块被分割时,它被分成两个较小的块,每个较小的块成为另一个唯一的伙伴。拆分块只能与其唯一的伙伴块合并,然后重新组合它们被拆分的更大块。其好处是,有更小的外碎片(因为更容易让相邻空闲块合并),由于2的指数次块大小,更方便和操作系统的页系统(Paging System)映射内存,相比最佳匹配(Best Fit)更低的搜索时间复杂度。缺点是由于块合并产生一定的性能损失,容易产生一定内碎片。读者如果感兴趣其他内存管理器工作,可以参考文献open in new window。”

小结与讨论

本小节主要围绕推理系统的高吞吐与高效率的优化展开讨论,我们总结了推理系统高吞吐和高效率需求,以及围绕这个设计目标,推理系统常常使用的优化策略。

看完本章内容后,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点问题: 当前吞吐量和效率的优化策略是否会对延迟产生影响? 设计其他策略进行吞吐量或使用效率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Crankshaw, Daniel et al. “Clipper: A Low-Latency Online Prediction Serving System.” NSDI (2017).open in new window
  1. NVIDIA Data Center Deep Learning Product Performanceopen in new window
  1. NVIDIA Triton Dynamic Batcheropen in new window
  1. Triton Concurrent Model Executionopen in new window
  1. TensorRT GPU Allocatoropen in new window
Last Updated 2023-04-02 14:55:00